他以教師匠心耕耘在教育的田野上,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教育與科研的征途上,他用知識澆築夢想,點亮學生的未來;科研與教育的融合中,他不斷創新,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今年教師節,劉冬生教授榮獲6774澳门永利“最美教師”稱号。思想為帆、學識為舵,他在教育與科學的海洋中領航前行;“科研不是象牙塔裡的孤立探索,而是為了解決産業需求,為社會進步鋪路”,他在課堂上不僅傳授知識,更引導學生将科研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

劉冬生教授現任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緻力于專業育人與思政化人同向同行,出版專著、編著、譯著等教材4本,主講四門本科生課程和一門研究生課程,近5年累計授課748學時,共計1301人次選學,獲教學成果17項;出版國際首部《後量子密碼芯片設計》專著,被列為國家“集成電路系列叢書”;指導學生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金獎、中國研究生創“芯”大賽最高獎創“芯”之星、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國家級一等獎等大賽獎項20餘項。

他懷揣知識與責任,實現碩士“一生一芯”,博士“一生多芯”的目标,打造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全過程育人鍊條,指導獲得國家獎學金的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中國電子學會集成電路獎學金”一等獎學金1人;培養一批批優秀學子,引領他們在學術與實踐的道路上追求卓越,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人格和責任感”,這種理念貫穿在他多年教學生涯的每一個細節中。

“科研就像登山,沒有捷徑可走,每一步都需要踏實穩健。”學生們頻頻在國家級競賽中獲獎,離不開劉冬生教授的信心、耐心和細心。他嚴格要求,在項目的關鍵階段,他和學生一起反複檢查整體設計,不放過任何細節。在一次審查中,他發現并指出一個所有人都沒注意到的問題,提醒學生“流片無小事,任何失誤都會毀掉幾個月的努力” 。流片進入關鍵時刻,實驗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學生遇到大量時序、功耗問題,調試到崩潰,幾次陷入僵局。正當他們疲憊地盯着仿真報錯時,劉教授安慰道:“問題不會自己消失,但我們可以用更好的狀态去解決它。”休息調整片刻後,他和學生一起繼續分析數據,成功解決問題。
終于,項目順利流片。學生們感慨萬分,劉教授卻淡淡地說:“這是你們的成果,我隻是推了你們一把。”他不僅幫助學生完成學術挑戰,更用行動教會他們面對人生的勇氣與擔當。

對學生們而言,劉教授不僅是嚴謹的導師,更是一位溫暖的引路人。而在劉冬生看來,學生們承擔的科研項目和獲得的競賽獎項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認可,更是他們邁向未來的一塊塊墊腳石。他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未知,打破學科壁壘,将理論知識轉化為實用價值。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在實踐中成長,他積極推動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鼓勵學生進入電工基地、公共項目實驗室等科研平台。他相信,唯有通過動手實踐,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專業的核心。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專業,他帶領學生參觀實驗室,講解中融入“美國芯片法案”的事例,闡述集成電路發展為何是國家重點戰略,培養激發同學們對專業的興趣和熱愛。

他的實驗室既是研究平台,更是學生成長的沃土。在嚴謹的科研背後,劉冬生對學生的關懷卻是溫暖而細膩的。他常說:“再大的科研成果,也不如看到學生成長的欣慰。”他時刻關注學生的需求,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在他所指導的本科生班級裡,學習氛圍濃厚,英語四級通過率達到了100%,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彼此扶持,形成了深厚的集體歸屬感。
班會上,劉冬生經常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他的故事激勵學生勇于面對挑戰,不輕言放棄。每當學生們感到迷茫時,他總會用溫和的語氣鼓勵他們:“不怕失敗,隻怕失去重新開始的勇氣。”這樣的關懷,讓學生們在學業和生活中都能找到前進的動力。

劉冬生的教育哲學,是科研教學和立德樹人雙輪驅動,為學生鋪設通向未來的橋梁。他相信,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教授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多年之後,那些曾在他身邊學習的學生,已經成為科研機構和企業中的骨幹,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科研是一場接力賽,教育是一次長途跋涉。”劉冬生教授将繼續在科研與教育的前沿深耕,用知識和責任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他的故事,是一位教育者用智慧和耐心,為無數學子築夢的真實寫照,也是國家科技創新征途中的一段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