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工新聞
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工新聞  -  正文
6774澳门永利微電子學系研究生第一、第三黨支部赴武漢中山艦博物館開展紅色實踐

來源: 時間:2023-05-22 點擊量: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赓續紅色基因,引導廣大黨員同志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重溫中華民族抗戰曆史,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激勵同學們不忘初心、熱愛黨和國家、牢記曆史、砥砺前行。2023年5月18日下午,6774澳门永利微電子學系研究生第一、第三黨支部的四十餘名同志奔赴武漢中山艦博物館開展紅色實踐活動。



重溫革命征程,築牢思想根基

中山艦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于1912年建成下水,1913年加入中國海軍,1925年更名為中山艦。1938年在武漢會戰中蒙難于長江金口水域。短短服役26年間,“中山艦”親曆了影響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事件、中山艦事件和武漢會戰等重大曆史事件;它見證了中國人民為謀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百折不撓、奮鬥不息的革命精神,是這一段光輝曆史的偉大見證者。

中山艦的保護工程始于1999年,經過修複後的中山艦仿佛一艘即将拔錨起航的戰艦,威嚴地屹立在金雞湖中。它的外形仍然展現出強大的氣勢。右前甲闆上留下的直徑約一米的彈洞,是日本炸彈的殘留痕迹,給人一種無比震撼的感受。艦體上遍布的大小炮坑見證了中國人民為民族和國家存亡而付出的汗水和熱血。這些痕迹讓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同胞們的堅韌不拔、前赴後繼的精神。他們奮勇崛起,不屈不撓地為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而戰,這種艱苦鬥争的偉大精神讓人動容,可歌可泣。


以史為鑒,承前啟後

進入博物館大廳,“甲午警示鐘”五個大字映入眼簾,呼喚着我們築牢國家安全和人民防線。中山艦作為近現代史各大曆史事件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生動展示了中國人民為民族和國家的存亡而傾注的汗水和熱血。

在文物陳列室,以孫中山先生的視角展示了那個可歌可泣的偉大時代的點點滴滴。從普通的報刊書籍、生活用品到武器裝備和艦體設施等,每件經曆了時間沉澱的文物都為我們講述着那個時代和那些英雄的故事,激勵着我們要艱苦奮鬥,磨煉自身意志。

參觀完中山艦博物館,全體黨員在微電子第一黨支部書記辜融川同志帶領下在中山艦博物館大廳前重溫了入黨誓詞。通過重溫曆史,黨員同志們深刻感悟到革命先烈們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革命精神,這使得入黨誓詞更加振奮人心。此次參觀活動不僅讓同志們加深了對黨的光輝革命曆史和優良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激發了他們傳承和發揚先烈們奮鬥精神的決心。同志們紛紛表示,将牢記曆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活動感想

王奕琛:

中山艦見證了一段段波瀾起伏的興衰史,目睹了無數的革命英烈的忠魂湮沒在戰場的硝煙中。通過重溫曆史,追古憶今,感慨萬千,我們緬懷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輩,應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受到隻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才能使祖國強大、國防有力、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

史文昊:

中山艦不僅僅是一艘現代軍艦,它也承載着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豐富精神和紅色基因。參觀中山艦博物館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同時,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和不渝信仰也激勵着我不斷進步和成長。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我将進一步加強黨史學習,堅定信仰,勇于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範思源:

此次中山艦博物館之行,我們參觀了中山艦艦艇以及一些當時的文物,槍械裝備等,中山艦規模宏大,十分壯觀。中山艦在抗日戰争期間被擊沉,在惋惜之餘,我們必須吸取過去的教訓,這些日本侵略者的罪證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要努力奮鬥,讓國家越來越強大,避免重蹈覆轍。

攝影:王慶潔 彭治梁 辜融川

文案:王慶潔 彭治梁 辜融川

聯系我們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1037号 6774澳门永利光電信息大樓A323

電話:027-87542594

院長信箱:IC_DI@hust.edu.cn

Copyright © 版權所有  6774永利(澳门)有限公司-Baidu百科
Baidu
sogou